优秀校友风采|沈郝阳:学术与工业并行,创新与未来共进

发布时间:2025-03-21 17:14:42

沈郝阳

2019年毕业于世俱杯sjb官网物联网工程专业,随后直接进入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UCD)攻读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并在2024年博士毕业后继续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


扎根都柏林国际学院,奠定坚实学术基础

回顾沈郝阳的学术之路,他坦言都柏林学院的学习经历对自己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为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激发了他对电子工程的浓厚兴趣。

“大学期间,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让我初步建立了对电子工程的理解,这些知识在我博士阶段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沈郝阳说道。

在都柏林学院的学习过程中,他还得到了两位重要导师Dr. Barry Cardiff和Dr. Deepu John的指导。这两位UCD电子工程领域的专家,为他打开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并帮助他确定了博士研究的方向——数字信号处理辅助的ADC校准算法设计。


深耕学术,探索芯片设计的前沿领域

博士阶段,沈郝阳的研究方向集中在ADC(模数转换器)校准算法的优化。ADC是芯片设计中的关键组件,影响着数据转换的精度和能效。如何优化ADC的性能,提高精度、降低能耗,是全球电子工程学者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芯片越做越小,性能要求却越来越高,这使得ADC校准算法的研究极具挑战性。”沈郝阳介绍道。

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在爱尔兰都柏林国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将研究方向拓展至分数N型电荷泵锁相环(Fractional-N Charge-Pump PLL)中的非线性失真问题(NoSAND)。PLL在芯片设计中用于提供时钟信号,而非线性失真则会影响信号的稳定性,进而降低系统性能。沈郝阳在博士后的研究中,尝试通过优化电路结构和算法设计,以减少PLL中的非线性失真。


科研心得:学术研究离不开团队与交流

谈及自己的研究心得,沈郝阳强调了工具的使用、团队的支持以及跨学科的交流。

在研究过程中,他主要使用MATLAB进行算法仿真和优化设计。他指出,工具的熟练应用对于科研工作至关重要,能够大幅提升研究效率。

此外,他认为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导师的指导对研究进展有重要作用。在UCD,他每周都会与导师进行1-2小时的讨论,90%以上的研究问题都能在交流中找到答案。同时,他还积极与实验室的同学进行交流,以获得不同角度的启发。

“博士阶段研究都需要不断与不同领域的导师和同学沟通。”沈郝阳分享道。


学术与工业的融合:探索研究落地之路

尽管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沈郝阳也时刻关注工业界的发展。他认为,学术与工业是相辅相成的,学术研究能够提供新的想法,而工业界则是检验这些想法可行性的关键。

“芯片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学术研究如果不能与工业应用接轨,很容易变成‘象牙塔’中的研究。”沈郝阳表示。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作为BDIC的优秀校友,沈郝阳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借鉴。他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保持好奇心。科研的动力来自于对未知的探索,只有持续保持好奇,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夯实基础。本科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尤其是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核心课程,这些知识将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

多与人交流。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与导师、同学以及业内人士交流,才能获取最新的信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勇敢尝试。科研的过程充满挑战,失败是常态,但每一次失败都能带来宝贵的经验。


未来展望: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深耕

谈及未来,沈郝阳表示,他希望继续在学术界深耕,探索更高精度、更低能耗的ADC与PLL优化设计。

“Race is on.” 这是他博士后导师Prof. Peter Kennedy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竞争永不停歇。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技术的发展都是日新月异的,唯有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才能在行业中立足。


沈郝阳的成长轨迹,正是世俱杯sjb官网“全球胜任、中国灵魂、首都情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生动体现。从物联网工程到电子工程,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他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工程人才的使命担当。


记者:张名佳、高子奥

审核:张琳


Copyright © 2015-2019 bdic.bj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世俱杯(sjb-vip认证)官网-2025 Club World Cup 版权所有